上年紀的中國人對“海鷗表”都不陌生,擁有一塊海鷗表曾是許多國人的夢想。
當年的天津手表廠,如今的天津海鷗集團。這家制造出中國第一塊手表的企業(yè),有著輝煌的過去,也曾隨著市場經濟的洗禮落寞,甚至虧損。幸運的是,今天的海鷗又重新“飛”了起來。
第一塊國產表在天津手表廠誕生,海鷗表成為計劃經濟年代的“三大件”之一。
1955年3月24日,幾位工人師傅用小車床、小臺鉆、砂輪機、小銑床等設備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第一塊國產表在天津手表廠研制成功,后定名為“五一”牌手表,這也是海鷗手表的前身。隨后,中國第一只航空計時碼表、第一只自行獨立設計制造的“東風表”、第一只出口手表“海鷗表”,以及第一只符合國際標準的女表均在這里誕生。
“老海鷗表質量上乘、經久耐用,在我們這里也是搶手貨。”在全國著名的天津沈陽道舊貨文物市場,一家鐘表回收店的老板告訴記者。早在1973年,天津手表廠生產的機械表就經當時國家領導人親自批準以“海鷗”品牌出口,不包含表帶的出口價格高達120元。
計劃經濟年代,天津手表廠風光無限。手表與自行車、縫紉機并稱當時的“三大件”,屬于高檔消費品。“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一位海鷗表老員工說。但在上世紀80年代,價格低廉的電子表異軍突起,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加之國有企業(yè)體制弊端等諸多因素,海鷗表一度陷入困境。90年代中期,不僅海鷗表,整個國產手表行業(yè)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對外來沖擊基本全線停產。
“最難的時候,我們的產品賣不出去。電子表一是質量不好,二是成本高于售價。”很多海鷗表的老員工都記得,1995年是企業(yè)最困難的時期。由于不具備電子表的生產技術,海鷗一度從日本采購關鍵元器件組裝市場流行的電子表,“買人家的東西來和人家競爭,簡直就是笑話。在日本電子表以高科技為先導的裝配自動化、高質量、低成本優(yōu)勢面前,很快就潰不成軍,出現了大幅度的虧損。”
以自主創(chuàng)新“殺”回機械表制造領域,海鷗表徹底結束中國不能制造高端復雜表的歷史
“當時集團冷靜分析了形勢,感覺到電子表盡管需求強勁,卻不是我們的優(yōu)勢所在,于是果斷調整了產品結構,把重心轉向開發(fā)適應市場的新的自動手表。”海鷗集團總經理呂軍介紹當時的情況時說,也正是這次轉變?yōu)楹zt表的重生埋下了伏筆。
1998年,海鷗集團從生產電子表重新“殺”回機械表制造領域,并且向更復雜、更高端的機械表研發(fā)進軍,第一款自動機械表ST16雙歷手表推向市場后一炮走紅,1999年企業(yè)一舉扭虧,又在2002年獲得“中國名牌”殊榮,海鷗表的市場之路越走越寬廣。
此后,海鷗表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先后攻破了世界機械腕表領域“三大經典技術”——陀飛輪、三問、萬年歷。2007年4月的瑞士巴塞爾鐘表展上,海鷗自主研發(fā)制造的國內首只“三問表”、國際首創(chuàng)“雙陀飛輪表”等產品引起轟動,斬獲訂單50多萬美元,打破了中國展團歷史紀錄。
2010年,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海鷗制造出將“陀飛輪、萬年歷、問表”三種功能融于一身的陀飛輪萬年歷三問打簧表,徹底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高端復雜表的歷史。在這種俗稱“三合一”的設計中,435個零件在幾平方厘米的空間內設計安置,研發(fā)難度就如開發(fā)設計一款全新的復雜機芯。要保證萬年歷的準確度、三問報時的精確度,就需要生產出高精度的零件,加工精度達到0.001mm的水平,相當于頭發(fā)絲的1/80,一些關鍵零部件的工作面光潔度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3級,即相當于鏡面的水平,即便在國際一線機械腕表廠商,有如此制造研發(fā)能力也是屈指可數。
“別小看這一塊小手表的技術,代表的卻是一個國家的精密制造能力。”呂軍說,“海鷗掌握了生產高精度機械腕表技術,航空航天、軍事國防、精密儀器乃至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都可以應用這些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講,精密儀器方面的成就代表著一個國家制造業(yè)的最高水平。”
以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迎戰(zhàn)國際大牌,機芯產量占全球市場的25%
以黑馬身份殺進國際市場的海鷗表,也引起了國際品牌的注意,老牌廠商扼殺新生品牌的慣用手法——知識產權訴訟也擺在了海鷗表的面前。2008年至今,海鷗手表已經在與歐米茄等國際知名腕表品牌的海外知識產權訴訟中“四連勝”,靠的就是自覺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海鷗把保護知識產權放在和自主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成立了知識產權委員會,一方面加強專利信息利用,在新產品開發(fā)階段即進行專利檢索和申請工作;另一方面提高專利的質量,注重發(fā)明專利和國際專利的申請。這幾年,科技投入占海鷗集團銷售收入的比重近7%,到“十二五”末,海鷗的專利申請量將達到1000項以上?,F在海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超過80%;截至2012年底,累計申請專利566項,其中發(fā)明專利46項。專利擁有量居國內同行業(yè)之首。
數據顯示,海鷗表2011年銷售額達5億元,市場估值8億元,是當之無愧的國產第一大鐘表品牌,其機芯產量更是占到了全球市場的25%。集團每年納稅接近7000萬元,并吸納了萬余名職工就業(yè)。
品牌建設、產品線規(guī)劃、銷售渠道仍需給力,海鷗表成為國際一線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海鷗集團的展廳里,陳列著一款售價168萬元的機械表,這是目前單價最高的國產機械表。去年,海鷗表評為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奢侈品牌之一,海鷗手表真的成“奢侈品”了嗎?
呂軍并不這么想。“成為國際一線品牌,海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坦言,在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同時,企業(yè)在品牌建設、產品線規(guī)劃、銷售渠道的建設等方面還有所欠缺,而這也成為阻礙海鷗進入高端市場的一大原因。
目前,以陀飛輪技術為核心的高端機械表并沒有成為海鷗的主線品牌。而海鷗成品表單只售價從2000元到168萬元不等。由于中低端手表與高端產品共用“海鷗”品牌,導致海鷗表的種類、價格過于發(fā)散,品牌區(qū)分度不夠。“如果海鷗只重視高端復雜腕表市場,會丟掉不少市場;但如果只注重中低端消費市場,品牌又缺乏提升的空間與動力。”呂軍表示,正在策劃海鷗從電子表制造回歸機械表研發(fā)之后的第二次轉型,將海鷗表大家族劃分出不同的產品線。在“海鷗”品牌繼續(xù)堅持走高端機械腕表路線的同時,根據不同的價格和客戶群開設多個子品牌、建立不同的產品線,同時還要保證海鷗原有的DNA。
“海鷗表肯定要打造中國的高端腕表品牌,但‘我有一顆中國心’才是海鷗表最大的民族特色。”呂軍說,“海鷗表的優(yōu)勢在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資源、中國人對民族品牌的情結以及出色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